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气质?

时间:2021-11-17  来源:阿里红娘国际交友网  浏览:250
标签: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年轻男演员占据荧屏,一些男性在服装、发饰乃至心理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有人认为,社会中“阴柔之风”盛行令人担忧;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和进步,无需多虑。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担任一档时下流行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导师时说,男生应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很多网友关于“阴柔之风”是否盛行及该风是喜是忧的争论。

      记者对多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阴柔之风”盛行、“阳刚之气”下降的比例高于持反对意见的人,两者都占两成多,持中立态度的占四成。超过1/4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有“阴柔之风”的男性。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气质?记者进行了采访。

      1.多元文化有利孩子成长

      当前社会是否“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下降呢?

      在记者的调查中,约28%的受访者对此持赞同态度。在北京市某建筑企业工作的小刘认为,社会上“阴柔之风”现象的确有盛行趋势,这主要和当下很多男演员在影视剧中和公众面前表现得过于“女性化”有关,“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引发很多男性特别是青少年模仿。”

      受此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开始化浓妆、描眼眉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甚至从性格上变得柔弱,等等。在北京某小学担任教师的黄先生担忧地说,现在学校中一些男孩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有些男孩在面对困难、任务时不如女孩表现得大方、有担当。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一些娱乐节目、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一股“阴柔之风”。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看,这会给社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对于性别判断的误解或刻板印象。

      “比如对于女性,很多人觉得以瘦为美,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现在很多荧屏形象、角色过于阴柔化、柔弱化,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塑造一种审美的刻板印象。”张海波说。

      约25%的受访者对这种观点表示明确反对。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陈平时十分注意保养自己的皮肤,在衣着、发型上也时刻追逐流行款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时尚,能凸显个性,“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权,也和社会风气无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性别学者对记者表示,中国传统里所谓男人阳刚、女人温柔的性别气质设定太单一,人们不应受此影响。性别气质是个性的发扬,一个社会的性别气质应该多样化发展。

      持中立态度的受访者占比约为四成。多数受访者认为,无论是男性的“女性化”还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风”,本身都无可厚非,只要别太过分就行。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曾做过类似调查。结果显示,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风”,表示“不能接受”的占20.4%。另有46.2%的人对这一话题表示“中立”。

      “娱乐明星的‘娘化’现象与青少年体质弱化现象之间虽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偶合性,彼此间关系复杂,不能进行简单地一一对应,更不应危言耸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对记者表示。

      他认为,阴柔文化是一种当下较为流行的青年文化,是青年试图与以前文化相区别的一种文化尝试。从直接表现看,阴柔之风是荧屏竞争、造星行为的策略性转换而形成的暂时性结果。阴柔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多样审美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占据主要或统治地位,仍属于从属地位。从整体看,当代青年的身型、体质、健康行为、责任意识、担当能力均在不断优化。

      2.多种因素导致阴柔性格

      那么,这种“阴柔之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从历史源流看,“阴柔”和“阳刚”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气质。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为“阳”;凡静的、冷的、柔弱的、内向的为“阴”。当这种理解被用于社会人生时,“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应该说,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种社会文化气质都给中华文化发展带来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它们必然会在当今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

      从现实条件看,“阴柔之风”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体现。邓希泉认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程度后,社会结构中的白领阶层和知识分子处于优势地位,“阴柔之风”会逐渐增长。同时,“阴柔之风”浓郁的韩国明星、日本明星、日本动漫及其文化氛围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其在中国娱乐市场引发的仿效行为,无疑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次,这和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新塑造与新要求有关。现代社会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理性人际交往和快节奏生活,对传统性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邓希泉说,阴柔的性格特征,更利于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冲突,无形中助推阴柔性格获得一些青少年的支持。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导致一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同阴柔性格。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里缺乏正确引导是重要原因。”拥有10多年从业经历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张勇军对记者表示,我国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没有足够时间去进行锻炼;成长风险又使很多家长、老师不放心让孩子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锻炼意志,客观上也助长了他们阴柔性格的形成。同时,当前一些饮食中含有添加剂、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阴柔状态。

      3.性别气质不应“一边倒”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阴柔之风”当前在程度上确有蔓延的趋势。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阴柔之风’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热点事件是暂时的。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它会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归于青年亚文化范畴。”邓希泉认为,对此不用过度忧虑。从观众对明星的评价看,“娘化”男演员在荧屏当道的现象已经开始衰退。同时,“阴柔之风”并未蔓延到全体青年和大部分群体间,目前只是局部现象,更多地存在于娱乐明星身上。

      对于一些人士担忧的“少年娘则中国娘”,邓希泉认为,这是对“娘”这种新社会现象消极作用的泛化和无原则扩大化。他认为,“娘”是对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的一种贬义称呼。因为这种称呼既没有看到这种性别新现象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构建新型性别角色的积极意义,也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和男女平等条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内涵与新期待。

      他认为,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为一种对象在欣赏,但并不一定认同。”

      “目前,以‘娘’为代表的阴柔之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在青少年中传播,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付诸生活行为,但将其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则较少。”邓希泉说。

      有性别学者也认为,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有其正面价值。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如果“阴柔之风”没有构成整个社会全体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数人的审美,就不能将其夸大。有学者还建议,为消除性别隔离,幼儿园应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车,或者让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车。

      张勇军则认为,一个社会当然不应该反对个性和自由,但同样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文化传统。“阴柔”、“阳刚”都是优秀文化传统,整体构成了中华人文教化体系,不应偏废。

      两年前,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需要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提升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该书受到很多家长和学校的欢迎。

      “增加孩子的‘阳刚之气’是社会的大功课。”张勇军建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时,士人培育都是文武双全、诗书礼乐齐备,注重培养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时,教育内容应多一些中华民族英雄事迹、烈士事迹、优秀发明创造等,激发孩子的阳刚之气、生命斗志、浩然正气等。

      他同时强调,要警惕过度娱乐化思想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侵蚀,媒体应多向人们宣传人生责任、家国责任,让人们从内心迸发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张海波也认为,如果“阴柔之风”加速蔓延,甚至在流行文化中成为“一边倒”的审美取向,就肯定有问题。“对很多心智刚发展的青少年来说,这会造成他们审美观念出现偏激或误判。”他认为,父母应该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流行网络文化和潮流文化。学校和家庭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教育。

      “正是因为人的性格发展应该符合多元化价值观,所以更不能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费、吸引眼球而助长‘阴柔之风’蔓延,甚至出现‘一边倒’的性别气质。”张海波说。

      专家观点

      检视历史,当然应该承认“阴柔”亦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却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

      我们当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男性缺乏本应具有的“阳刚之气”和坚强意志。这很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甚至整个社会性别角色分工中的阴阳倒错。男性的性格和行为越来越与其天性背道而驰,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传续产生不良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晓文

      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男孩体魄不够健壮并无太大关系,只要内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就是阳刚男子汉的表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

      文明社会本来就不应硬性规定何种形象才是“合适的”性别形象。审美的多元化,正说明一个社会的健康性。只不过当下“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太过盛行,做些矫正,想必也还有些必要。

      与其谈论外貌,不如关注实质。“男子气”,自有其积极进取、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一面;但是,“中性化”,甚至“阴柔些”,那种包容、低调、温和的处事态度,也有其积极意义。不偏重一方,才是正理。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王伟滨

相关阅读

  • 寻找跨国伴侣必看:哪些婚恋网站比较靠谱?

    在跨国交友的道路上,单身女性常常面临信息筛选的难题:平台数量众多却质量参差,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甚至可能遭遇虚假身份或诈骗风险。选择一家安全、专业且匹配需求的国际交友网站,是开启跨国缘分的第一步。以下从用户基数、匹配机制、安全保障三个维度,为渴望跨国交友的女性梳理真正靠谱的平台选择。

  • 婚恋网十大排行榜:单身女性跨国择偶权威评测

    跨境交友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上百个国际交友平台,但虚假账号泛滥、文化适配度低等问题让70%的单身女性在注册首周就遭遇匹配困境。基于12万+用户调研数据,我们从安全机制、成功案例率、跨国支持服务三个维度,筛选出真正适合中国女性的婚恋网站十大榜单。

  • 国外平台社交软件如何选择?单身女性跨国婚恋高效指南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开始通过国际社交软件拓展交友圈。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平台安全性等问题,如何精准筛选适合婚恋的国外社交软件成为关键。本文将深度解析主流海外平台特点,并提供实用技巧帮助女性高效连接优质跨国伴侣。

  • 推荐一个靠谱的婚恋平台:如何安全高效地连接跨国缘分

    在寻找跨国伴侣的道路上,单身女性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友渠道,而是一个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友需求、提供专业支持的情感服务平台。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地域限制,选择具备严格审核机制、精准匹配系统和真实成功案例的平台,往往能大幅降低试错成本,让寻爱之旅更高效安心。

  • 比陌陌更直接的交友软件推荐:2025年高效跨国婚恋平台实战指南

    在追求效率的跨国交友中,陌陌的“泛社交”模式已无法满足以婚姻为目的的单身女性需求——匹配效率低、短期关系泛滥、虚假账号横行等问题,让真正想找外国伴侣的女性陷入时间与情感的双重消耗。本文从用户核心痛点出发,解析5款以结果为导向、能快速推进关系的交友软件,助你精准触达优质国际男性,避开无效社交陷阱。

  • 美国婚恋网站排名:如何筛选高成功率平台并避开风险

    对于想找外国人结婚的单身女性来说,美国婚恋网站是接触优质男性的重要渠道。但平台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虚假账号泛滥,有的匹配效率低下。本文结合用户数据、功能实测和文化适配性,为你揭晓真正值得投入时间的美国婚恋网站,并提供避坑指南与实战技巧。

  • 国际交友机构:如何选择靠谱平台并避开跨国交友陷阱

    对于想找外国人结婚的单身女性来说,国际交友机构是突破文化壁垒、提升交友效率的专业渠道。但市场上机构良莠不齐,有的收费高昂却匹配敷衍,有的甚至暗藏情感诈骗风险。本文从机构类型解析、避坑指南到成功案例拆解,助你精准锁定优质服务。

  • 比较好的婚恋平台推荐:2025年全球婚恋网站真实测评与避坑指南

    跨国婚恋的成败,往往始于一个靠谱的平台选择。对于渴望通过婚恋网站结识外国伴侣、实现婚姻与移民双重目标的单身女性而言,“好平台”的定义不仅要能过滤诈骗风险,更需要精准匹配文化适配对象、提供从恋爱到签证的全流程支持。本文基于真实用户数据和行业调研,从资质审核、法律合规性、成功率三大维度,揭晓真正值得信赖的婚恋平台。

  • 相亲软件如何选?2025年跨国交友平台真实测评与避坑指南

    在算法主宰的数字化时代,相亲软件已成为跨国婚恋的重要入口。但对于以结婚为目的的单身女性而言,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平台中筛选出真正安全、高效且能规避骗局的工具,直接影响着跨国婚恋的成功率与安全性。本文从用户真实案例与行业大数据出发,拆解主流相亲软件的核心机制、潜在风险与实战策略。

  • 跨国相亲app哪家靠谱?2024年全球平台真实测评与避坑指南

    跨国婚恋的起点,往往始于一个能跨越地理与文化界限的交友平台。但对于以婚姻为目的的单身女性而言,如何在数百款跨国相亲app中筛选出真正安全、高效且能规避诈骗风险的工具,直接决定了跨国婚恋的成败。本文基于用户真实案例与行业数据,从资质审核、匹配逻辑、法律支持三大维度,拆解全球主流跨国相亲app的核心价值与实战策略。